首頁 > 科教文衛(wèi)

這株千年黃帝手植柏,昭示生生不息的華夏文明血脈
2023年07月13日 10:28 中國新聞網(wǎng)

  中新網(wǎng)延安7月13日電(劉越)橋山之巔,沮水之濱,巍巍黃帝陵傲然佇立,千年古柏高聳入云,引得游人爭相合影留念。作為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寢,黃帝陵是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,也早已成為凝聚海內(nèi)外中華兒女的精神紐帶。

  7月11日,“從文物里讀懂中國”全國媒體尋根溯源陜西行活動來到陜西省延安市黃陵縣,走進海內(nèi)外炎黃子孫共同景仰的民族圣地,一同聆聽華人血脈中的共鳴之聲。

“從文物里讀懂中國”全國媒體尋根溯源陜西行活動走進黃帝陵。主辦方供圖
“從文物里讀懂中國”全國媒體尋根溯源陜西行活動走進黃帝陵。主辦方供圖

  《史記》載:“黃帝崩、葬橋山”。橋山總面積600余公頃,沮水環(huán)繞,山豐土厚,擁有古柏八萬余株,風(fēng)景秀美。黃帝陵園內(nèi)有漢武仙臺、祭亭、墓冢、龍馭閣等景點。其中,軒轅廟始建于漢代,原址在橋山西麓,宋太祖開寶5年(公元972年)遷建今址。

  軒轅廟俗稱黃帝廟,是供奉和祭祀軒轅黃帝的場所,主要建筑沿南北軸線依次為廟門、誠心亭、碑亭、“人文初祖”殿、祭祀廣場、軒轅殿,處處顯示出華夏文明的源遠流長、博大精深。

黃帝陵一角。主辦方供圖
黃帝陵一角。主辦方供圖

  進入軒轅廟,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聞名世界的“黃帝手植柏”。黃帝陵管理局護林科科長李小軍介紹,手植柏樹高19.3米,下圍11米,屬于側(cè)柏樹種,是黃帝親手栽植,距今約有5000多年的樹齡。樹枝像虬龍在空中盤繞,蒼勁挺拔、冠蓋蔽空,四季常青、枝繁葉茂,是黃帝陵景區(qū)最有價值的文化遺產(chǎn)和歷史見證。當?shù)厮渍Z云:“七摟八拃半,疙里疙瘩不上算”,意思是七個人手拉手還合抱不攏樹干,由此可見這棵柏樹的粗壯與古老。

  在這棵“世界柏樹之父”的周圍,種滿了歷朝歷代的柏樹。根據(jù)現(xiàn)保存的碑石記載,早在唐代,橋山上就開始大規(guī)模種植柏樹。如今橋山上共生長柏樹八萬六千余株,其中千年以上的柏樹就有三萬多株,是我國現(xiàn)存面積最大、保護最完整的古柏群,可謂稀世珍寶。

黃帝手植柏。主辦方供圖
黃帝手植柏。主辦方供圖

  李小軍說,傳說黃帝戰(zhàn)敗蚩尤,定居橋山,建立橋國。橋國群民在黃帝教化下,伐樹筑屋,開始文明生活。但砍伐樹木,致使橋山周圍的森林樹木日漸減少。那時,人們還不懂得砍伐森林會帶來怎樣的嚴重后果。

  待到暴雨襲來,因生態(tài)失衡導(dǎo)致山洪暴發(fā),百姓遭受了巨大災(zāi)難。災(zāi)難過后,黃帝召集百姓:“今后再也不能任意砍伐森林樹木了。如果再砍伐下去,橋國就沒有森林樹木了,到那時我們吃什么?穿什么?我愿和大家一起上山種樹,用不了多久,山上就會長滿樹林,那時橋國百姓才能安居!

  說罷,黃帝帶頭栽了一棵小柏樹。這棵小柏樹就是如今冠蓋天下的“黃帝手植柏”。從黃帝親手栽樹時起,植樹造林就成為華夏民族的一項優(yōu)良傳統(tǒng),世世代代延續(xù)下來。

  令人驚嘆的是,“黃帝手植柏”這棵見證中華文明的古樹,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。李小軍介紹,“黃帝手植柏”旁邊有一棵小柏樹,這是2013年“黃帝手植柏”的種子落到地面上長出的新苗,這說明5000多歲的側(cè)柏仍然有繁殖能力。2016年中秋,黃帝手植柏的種子搭載神舟十一號貨運飛船遨游太空并返回,在科學(xué)家們的選育和培植下,黃帝陵苗圃里的上百棵航天育種苗,長勢良好,有些已經(jīng)2米多高。

  “古柏千叢迎赤子,心香一炷祭軒轅”,千百年來,古柏愈發(fā)枝繁葉茂,新苗綿延不斷,這也昭示著華夏文明血脈生生不息。如今,黃帝陵已成為跨越時空、凝聚民族情感,振奮民族精神的強大紐帶,更是億萬炎黃子孫心馳神往、尋根祭祖的神圣殿堂。(完)

責(zé)任編輯:崔景靚